打压我们的创新药会损害美国药企利益制约特朗普关税战
9月11号上午A股以及港股市场开盘后,多只医药股都出现大幅下跌。
其中,像是创新药龙头之一的百济、神州以及恒瑞医药,A股和港股股价跌幅一度超过4%。其实对于我们的创新药企业来说,美国那边的出手或许只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罢了,国内创新药似乎已经出现重度泡沫了,是相当脆弱的。也正因为如此,我们是绝对不能低估这根稻草的杀伤力的。
最直接的一个表现就是今年急剧膨胀的港股通创新药ETF从9月2号起截止9月9号,份额几乎没有增加,恒生生物科技指数9月9号成交额急剧萎缩,9月10号成交额更是跌破200亿,创下8月4号以来的新低。
这其实就表明资金流入创新药已经非常谨慎了,毕竟热潮之下,泡沫的产生是在所难免的,一旦业内逐渐意识到潜在风险时,退潮就已经悄然来临了。那这就不得不说到现在我们中国创新药的内忧是什么呢?难道我们的药企就不能通过中国市场走内循环的路子,实现飞黄腾达吗?
目前来看,答案恐怕是偏悲观的。原因很简单,国内最怕内卷。
这些年,中国创要研发确实在不断加码,但我们不得不承认的是,我们的创新要研发同质化现象太严重了。别看现在中美在研新药管线数量上其实差不多,但我们的原创药物靶点很少,重复技术路线过多。相关数据显示,近10年来,中国新药研发TOP28点吸引了716个产品申报,占全部申报产品总量的比例高达29%。
同质化导致的直接结果就是内卷加剧,企业不得不通过降价来抢占市场份额。就拿在我们国家上市最多的PDA抗癌药来说,大约两年前,军事生物宣布其克瑞普利单抗或FDA批准成为在美国上市的首个中国自主研发和生产的创新生物药。可怕的是,这款在中国的售价大约只有美国售价的3%空瓶。企业一腔热血,在前期大量投入资金,不打开欧美市场,想实现业绩增长那是难上加难。
我们创新药价格低作为原因之一,去年我们创新药在全球医药市场占比仅为3%左右,这和我们创新大国的定位显然匹配不上啊。
更别说创新药企也会面临研发投入的产出效率降低的问题,很典型的一个例子就是食药集团。从研发端来看,石药集团研发费用率并不低,今年上半年甚至高于行业15%~18%的平均水平。
但投入产出效率却不高,近5年来也只有12款产品递交上市申请,其中属于三期临床及以上阶段的创新药不足5款。
核心ADC管线SYS6010虽获FDA快速通道资格,但二期临床客观缓解率仅39.2%,是低于同类竞品的。
一方面是创新药高投入低产出,再就是医保集采这个因素,核心产品纳入医保集采之后,价格大幅下降是必然。
别看销量是增长了,但对收入的贡献已经减少42%。目前公司的毛利率已经从2020年的72.3%降至2025年中期的65.6%了。
所以从这些层面上说,一些创新药物企业都奔着出海,也是不得已而为之,毕竟国外市场回报更高。当然,创新药企还有个选择,就是进商保创新药目录,这个主要就是针对高价值创新药的价格协商之后,先推荐保险公司在各地惠民保中使用。
但也不是说这个路子就很容易走,毕竟最后还是得看销量。但问题是惠民保也有免赔额和报销比例,这都是需要患者自费的,对于普通家庭而言可不是的小数目,所以销量这块变数还很大。所以想通过我们自己的市场给创新药业绩充血,难度真的太大了。再说到创新药企如今可能还要面临外患的这一层面。
特别是对于一些在海外市场还比较吃香的头部创新药企来说,利空往往是更直接的。这里面就给大家举一个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例子,就是我们国内创新药龙头企业百济神州,主要是专注于开发及商业化用于治疗癌症的创新型分子靶向及肿瘤免疫治疗药物。
为什么举它作为例子呢?因为它的业务相当一部分都是依赖海外市场的。
百济神族研发的BGK抑制剂百悦泽是公司第一大单品,是唯一一款对比伊布替尼取得优效性的BDK抑制剂,目前已在全球47个市场获批,并且已稳居美国和全球BDK抑制剂市场第一位。
今年上半年,百越则全球销售额总计125.27亿元,同比增长56.2%,其中美国销售额总计89.58亿元,同比增长51.7%。
欧洲这边销售情况也是相当不错,销售额总计19.18亿元,同比增长81.4%。海外市场表现亮眼,也带动企业营收同比大幅增长超过46%,净利润也扭亏为盈。
当然,产品能在全球市场获得青睐,最重要的肯定还是产品效果好才能有需求量,这里面肯定是离不开其在研发方面的持续高强度投入的。今年上半年,百济神州研发费用高达72.78亿元,同比增长9.8%。
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比例41.54%。然而就像我前面所讲,一旦美国对我们创新药的政策收集,对于像是百济、神州这种海外业务强劲的企业可能就是重大利空啊。
再往悲观来讲,企业一看欧美市场这块蛋糕吃不上了,继续保持这么大的研发投入,也就没了心气儿了。
市场一看业绩也难保障,研发投入也可能降低,股价就容易受到冲击了。此外,草案还说到,将对美国制药公司从中国制药上市度购买实验性药物权利的交易进行更严格的审查。
而我们国内一些药企的盈利方式正是通过对外授权为主的BD,也就是商务拓展交易。
这也是我们国家药企出海的主要方式,那对于这种企业也得警惕了,这就不得不说到核博医药这家公司,这家公司可是业内公认的BD之王,我们直接来拿数据说话,根据医药魔方数据,河博医药已经完成17次BD出海交易,靠着BD收入,河博医药在2023年上半年实现扭亏。今年中期财报显示,上半年河博医药实现总收入7.25亿元,净利润约5.23亿元。
较2024年同期激增51倍,且大幅超越2024年全年约0.2亿元的盈利规模。业绩猛增的背后,并不是说他药品销售有多么好,而是依赖分子许可费等。光是今年上半年,和博医药就和包括阿斯利康、科伦博泰等多家企业达成合作,总计有9370万美元的分值许可费入账。
可以说,BD收入已经成为它持续盈利的亚舱石了。虽然不得不承认,河伯医药确实有BD战略的技术基石,像是其拥有全球唯一专利保护的全人员仅重链抗体开发平台,以及一系列由此延伸出来的技术矩阵,要不然也不会受到顶尖跨国医药巨头的青睐。
但美国那边一旦对我们B地下手,实行强制审查,像河伯医药这种企业就会成为最直接的受害者了。而特朗普政府的这招对美国的药企则是利多。
因为这意味着美国政府在保护美国本土的要旗,这点也很好理解,对吧?毕竟,如果美国政府对我国创新要进行限制,并加快审批美国本土药企的临床试验深浅,那么美国本土药企在国内市场面临的竞争就会减少,随之而来的就是美国本土药企的收益更加稳定和可观。
这使得他们有更多的资金可以投入到研发中,进一步提升其在全球创新药领域的领先地位。所以从这方面来说,美国相关创新药公司是非常值得关注的。美国这些头部公司最大的特点是产品质量好,需求自然也不愁。
比方说里来公司,它的业绩增长主要就来源于火爆的减肥产品提尔伯泰。
今年上半年,降糖版替尔伯泰收入同比增长高达85%,超过90亿美元,而减肥版替尔伯泰同期更是大卖超过56亿美元,增速达到惊人的223%。这里面,美国市场需求强劲是重中之重,像减肥版T尔伯泰,今年二季度美国市场收入33.799亿美元。
较去年同期增长大约172%,这样的市场表现足以说明其在GP一类药物中的竞争优势了。在明星产品的推动之下,今年上半年历来总营收超过282亿美元,同比增长41%。
此前市场普遍认为诺和诺德的斯美格鲁泰可能要坐在今年的药王宝座上,但就目前以来这么猛烈的势头,切尔伯泰超越斯美格鲁泰登上宝座并非不可能。以来当然不止停留在当前明星产品的摇篮里,又开始在口服减肥药上做文章。
根据最新披露的数据,其口服减肥药奥格列隆是超重患有糖尿病的受试者,平均减重4.5%,并且这一结果是由于诺和诺德此前公布的9.2%的减重效果的。
根据李来的说法,预计是在今年向FDA提交口服减肥药上市申请之后,如果FDA审查流程加快,那口服减肥药很快就会推向市场啊,这对于你来是直接的利好。
之后就算是我们的创新药也布局这个领域,再想打入欧美市场也非常难了。再比方说目前美国的创新药企巨头强生,我们先来直观的感受一下强生的业绩。
今年上半年,强生在全球斩获456.36亿美元收入,领跑各大跨国药企,同比增长4.1%。在这其中,创新药板块收入290.75亿美元,同比增长3.6%。
如果分地区来细看的话,其在美国市场表现相当亮眼。财报显示,今年二季度,其美国市场的收入同比增长7.8%,特别是创新药业务在美国市场同比增长7.6%。
从研发上看,最近的两年也是在不断增加,去年其研发收入比也是将近20%。研发投入给力,也让强生在专利数量上处于领先地位,去年其专利数量达到2765项。
而如今还在不断实现突破。9月9号,美国FDA正式批准强生公司创新药物基西达宾膀胱内药物释放系上市。
用于治疗对卡介苗无应答携带原位癌的成人非基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这是首个获批能够在膀胱内持续释放抗癌药物的给药系统。要知道,全球患膀胱癌人数已经超过300万,而在这其中,约75%的患者在确诊时属于非基层浸润性膀胱癌。
这里面相当一部分人都是对卡介苗无应答的,根据之前传统方法,要想根治,那就必须切除整个膀胱。
但这样的话,对于患者来说,生活质量下降是必然的。现在有了强生这个膀胱内药物释放系统,不仅手术过程简单,只需要将导管植入膀胱,全程也只需5分钟,还不用麻醉。
更关键的是,和传统膀胱灌注治疗相比,系统毒性显著降低,也就是说不会引起全身性的副作用,治疗效果也十分显著。数据显示,82%的患者达到完全缓解,这就给了患者能够长期控制癌症进展的机会。
从股价来看,强升的走势也是很喜人的,今年以来截止9月15号,股价累计上涨超过25%。如果特朗普政府这份草案落地,强生股价可能就要更上一层楼了,像是他也和百济神都一样布局了BGK抑制剂,并且时间早的多。
但由于后面包括百济、神州在内的企业不断布局BGK抑制剂赛道,也抢占了相当一部分市场份额。按照这个逻辑,美国那边把我们中国创新药的路堵上之后,创新药这个赛道竞争小了,美国企业在本土更有发挥的空间了。
当然,必须要注意的是,短期内这份草案能不能落地,什么时候落地,现在还没有个准信。而且对于美国的创新药企业来说,打压我们的创新药或多或少要损害美国药企的利益。